Patricia

「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,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……」但到底又有多少人因忘了灌溉自己的夢想,而令這朵花最後還是凋謝了?

我兒時有過許多夢想。當小孩就是那麼的好,因為我當時的前途還是一個未知數。

我曾想過當醫生,因為我曾在小學的校際唱遊比賽中演過醫生,可惜我在中四時選了文科;我曾想過當畫家,因為我自少喜歡畫畫,可惜後來爸爸的一句「當畫家只會餓死街頭」令我意識到夢想與現實的差距;我曾想過當科學家,因為我發覺我身邊的朋友好似沒有一個說過想當這職業,而且好像挺好玩的,可惜的是我中三時因中史突飛猛進而選擇了跟科學說再見。

我曾想過當填詞人,因為我喜歡音樂,亦喜歡寫作,填詞不就是兩者的混合嗎?我亦曾在小五時的一篇〈我的志願〉中向我的中文老師提及了此理想,但她竟好不坦白地勸我應先把中文學好才再作考慮。

我亦想過當家庭主婦,因我的好吃懶做加上不懂世故的性格令我注定被商業社會淘汰,所以還是學我媽媽一樣,找個好歸宿當我的少奶奶,生兒育女算了。可惜我卻因為怕了傳說中那生孩子時要承受的「十級痛楚」而卻步……

人大了,漸漸意識到現實的殘酷及自己的能力有限。雖然有想做的工作,有自己的理想,但可能要為五斗米而折腰。能令自己生活無憂的工作,卻可能因自己的「能力有限」或「志不在此」而做不了……

還有一年多便要投身社會了,其實心情真的挺戰戰兢兢的。雖然我家境不至於大富大貴,卻也算衣食無憂,而父母對我更是過份保護(我男友甚至說我是在溫室中用玻璃罩罩住成長的。)

現在快要脫離父母的保護罩自己出去闖了,朋友間的話題亦開始由以前的「聽說哪裡有大減價呢」到變成現在的「聽說現在中國的銀行股走勢不錯呢」或「我現在雙學士快畢業了,到底我應否繼續讀博士學位還是先出來工作兩年再算?」等等的嚴肅話題……

兒時的夢想,好像也被大家漸漸遺忘了。


感想:作者以「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,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」開首,再以有時序的方式一幕幕個人經歷揭示夢想的虛浮及不能長久,一層又一層流露年少時的夢,只是一朵曇花的歎息。小編想,剛出來修讀社會大學課程的「學生」對此文深感認同者為數最多,還在校園的少年可能尚未有切身之感。